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評論員 秦園園
近日,“育兒補貼尚未到賬、母嬰用品漲價先行”相關話題沖上熱搜,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育兒補貼政策,本是國家為緩解家庭育兒壓力、釋放生育友好信號的暖心之舉,卻因部分商家的趁機漲價,讓政策善意大打折扣。
有家長算了一筆奶粉賬:若按一年3600元育兒補貼計算,每月可分攤300元;但在不疊加輔食、洗護等其他支出的情況下,僅奶粉單次漲價的金額,就幾乎吞噬了這筆月度補貼。紙尿褲漲價幅度同樣明顯,某品牌鉑金裝紙尿褲XL碼(96片),在電商平臺售價一度漲至204元;據網友反饋,此前長期購買的單價多穩(wěn)定在133元左右,漲幅超50%。商家“吃相難看”的背后,是精準的商業(yè)算計。
嬰幼兒對奶粉、紙尿褲等商品具有高度依賴性,家長即便不滿漲價,也難以輕易更換品牌。這種“不得不買”的困境,讓商家得以在政策窗口期肆意抬價,將惠民政策異化為“唐僧肉”,嚴重侵犯了消費者的權益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商家的漲價行為不僅消解了育兒補貼的實際效用,還可能動搖公眾對生育政策的信任。
近年來,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完善生育支持體系,從育兒補貼、免費學前教育到生育津貼、醫(yī)保報銷,全方位降低生育、養(yǎng)育、教育成本,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。然而,當家長滿心期待的補貼被商家漲價“抵消”,實際育兒負擔并未減輕,這將直接削弱生育友好政策的引導效果,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。
頂端新聞·河南商報評論員認為,育兒補貼不是商家的“唐僧肉”,而是家庭育兒的“雪中炭”。育兒補貼承載著國家對家庭的關懷,是提振生育信心的重要支撐,政策善意不容任何形式的消解。商家應守住社會責任底線,誠信經營,而非將政策紅利視為牟取暴利的機會;監(jiān)管部門要織密價格監(jiān)管網絡,加大對母嬰用品市場的監(jiān)管力度,對趁機漲價等違法行為嚴懲不貸,形成有力震懾;消費者也應提升維權意識,積極舉報不良商家的“薅補貼”行為,讓違法違規(guī)行為無處遁形。多方合力守好“補貼錢袋子”,每一分補貼都能落到實處,真正緩解家長的育兒焦慮,讓生育友好的政策溫度傳遞到千家萬戶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tnvelaivaaippu.org/showinfo-253-363647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